最後更新日期: 2025 年 7 月 3 日
近年來,花青素成為抗氧化保健品中的熱門成分,從藍莓、山桑子、葡萄籽到紫米、紫高麗菜,幾乎各種帶紫色的食物都被冠上「花青素含量豐富」的稱號。但你可能不知道,花青素雖常見,真正能在體內發揮作用的,卻只有少數特定型態與劑量才有效。
不少人選購花青素產品時,只看見「天然萃取」、「來自莓果」等字眼就放心補充,卻忽略了來源種類、穩定性、濃度與結構差異所帶來的影響。不是有顏色就有效、有吃就有感,更不能把所有紫色食物都當作高效補充來源。
花青素是什麼?不是一種物質,而是一大類抗氧化色素
花青素(Anthocyanins)是屬於類黃酮的一大類植物性抗氧化色素,主要存在於植物的表皮與外層組織,顏色從深藍、紫紅到鮮紅不等,依 pH 值變化而改變。
目前已被科學確認的花青素結構有超過 20 種,其中最常見、最具穩定性的包括:
- Cyanidin(矢車菊素)
- Delphinidin(飛燕草素)
- Malvidin(錦葵素)
- Petunidin(碧桃素)
而在實際應用上,真正被用於人體研究並顯示效果的花青素來源,往往來自特定來源如山桑子(Bilberry)、黑醋栗、紫玉米或黑豆,這些來源不但花青素含量高,還能穩定存在於標準化萃取物中,方便攝取與吸收。
也就是說,你從一般飲食中攝取到的花青素,其實含量有限、結構不穩,不一定足以產生保健作用。若希望達到實質抗氧化、保護微血管、眼部健康、延緩老化等目標,仍需透過明確濃度與來源的補充品為佳。
花青素濃度怎麼看?標準化、比例與實際劑量
不少人選購花青素產品時,看到「每粒含莓果萃取 1000mg」就以為很足夠,實際上這只是總原料含量,並不等於「有效花青素劑量」。
補充時真正該看的,是下列三個重點:
一、標準化濃度:有標準化,才有穩定含量
市售產品若標示「標準化花青素 25%」或「含36% anthocyanins」,代表原料經過純化處理,每單位原料中含有特定比例的花青素。這種標示才具參考價值,等於你吃的劑量是有被計算過的活性成分,而不是靠猜的。
例如:「Bilberry Extract(山桑子萃取)120mg,含36%花青素」=實際攝取花青素約 43.2mg。
二、總劑量有效劑量
很多產品雖寫著「莓果萃取 1000mg」,但若未標示花青素含量,可能僅含 2–3%,甚至更低。這樣實際攝取的活性花青素不到 30mg,不但無法達到臨床建議劑量,也容易被身體快速代謝掉而無效益。
三、濃度不是越高越好,耐受性也要考慮
雖然高濃度花青素(如50%以上)理論上效果強,但也較容易產生腸胃不適、自由基反應加速等問題。多數臨床研究採用的花青素補充量約為每日 60–160mg,建議循序漸進補充、不要貪多。
花青素常見食物來源
來源名稱 | 花青素結構特性 | 研究應用方向 | 常見濃度/劑型 | 補充建議與挑選重點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山桑子 | 高濃度 C3G 型花青素 | 眼睛疲勞、夜間視覺、微血管循環 | 常見為 25–36% 濃度膠囊 | 優先選擇「標準化花青素」並標明來源 |
藍莓 | 多種泛型花青素(不穩定) | 抗氧化、營養補充 | 常見為濃縮粉、果汁飲品 | 適合日常膳食補充,效力不如山桑子穩定 |
葡萄籽 | 原花青素(OPC)為主 | 靜脈健康、膚況支持 | OPC 95%、膠囊常見 | 非屬花青素主族,但抗氧化效力強 |
黑豆皮 | 含花青素與異黃酮複合物 | 抗發炎、代謝支持 | 粉末為主,少有濃度標示 | 建議搭配其他來源,較少作為單一補充來源 |
黑米/紫米 | 花青素含量有限,不易穩定 | 膳食型抗氧化食材 | 食材型、粉狀為主 | 需大量攝取才可能達到有效濃度 |
花青素的誤區:這些你可能正默默踩雷中
雖然「吃莓果對身體好」早已是全民共識,但許多人在補充花青素的過程中,卻因為資訊不清或選擇不當,導致補了卻沒感覺、長期無效甚至造成腸胃不適。以下是實務上最常見的幾種補錯情境:
- 以為「莓果複方」就等於有效花青素
許多市售保健品打著「含莓果精華」或「藍莓綜合萃取」的名號,實際上僅為原料濃縮,未經標準化處理,花青素濃度不明且變異極大。若未明確標示濃度(如25%、36%花青素),效果往往大打折扣。
- 補充來源不明的高劑量粉末
部分網購平台或代購產品以「高純度紫粉」包裝販售,成分來源不明、萃取方式未說明,有可能殘留溶劑或過量添加色素。部分使用者反映有胃痛、腹瀉或口乾舌燥等副作用,反而適得其反。
- 補充量過低,長期「微補充」無效益
若每日僅補充 10~20mg 花青素,遠低於臨床研究中的最低有效劑量(約60mg起跳),即便來源正確也難以見效。特別是以食物來源為主者(如紫米、紫地瓜等),須食用大量才可能達標。
- 把葡萄籽原花青素當成花青素主成分
雖然葡萄籽原花青素同樣屬於類黃酮家族,但其結構與功能與花青素並不相同。若是為了改善視覺疲勞或眼部循環而誤補 OPC,可能完全偏離預期目標。
花青素怎麼吃才有效?補充劑型與建議劑量解析
補充花青素並非愈多愈好,也不是任何形式都能吸收得進去。若想真正吃出感覺,選對劑型、攝取足量、搭配正確時間點才是關鍵。
劑型選擇:膠囊、錠劑優於果汁粉與沖泡飲
- 膠囊/錠劑型:最能保留花青素活性,亦方便控制劑量,建議選擇標準化萃取、來源明確的產品
- 果汁粉/飲料型:可能經高溫或稀釋處理,花青素穩定性與濃度不易掌握,補充效率偏低
- 紫米、紫地瓜等天然食物:富含多酚但花青素濃度低,需大量攝取才可能達標,建議作為日常膳食搭配而非保健主力
花青素建議劑量與服用時機
- 臨床研究中,每日建議攝取花青素約 60–160mg 為有效區間,視需求調整
- 建議分次補充、隨餐或飯後食用,可降低腸胃刺激並提升吸收率
- 可與維他命C、E等抗氧化物搭配補充,有助於穩定活性、增加生物利用率
若是以護眼、視覺疲勞或微血管循環支持為目的,建議選用標示如「Bilberry Extract 36% anthocyanins」的產品,每日攝取量約為 100–160 mg 為佳。
花青素適合哪些族群補充?
花青素屬於廣效型植化素,對多數人都有益,根據其抗氧化與微血管支持特性,有幾類族群在實際研究中受益特別明顯,花青素推薦以下族群納入日常補充:
- 長時間用眼者:如上班族、設計師、學生等,易出現視覺疲勞與夜間視力下降,花青素可支援眼部循環與光暗適應反應
- 中高齡族群:年齡上升後自由基代謝減緩,花青素可延緩老化、保護微血管與神經細胞功能
- 久坐久站者:花青素有助靜脈回流與微循環穩定,對腿部腫脹、循環差者具支援潛力
- 作息不穩定、壓力大者:生活型態易累積氧化壓力,補充花青素可協助中和自由基、維持身體代謝平衡
- 飲食缺乏紫色蔬果者:無法穩定從天然食物中攝取花青素者,透過保健品補充更具效率與穩定性
花青素能和什麼一起補?常見搭配成分解析
為提升花青素的吸收率與作用延伸,市面上不少產品會設計複方配方,搭配其他抗氧化營養素。以下為常見且有研究基礎的搭配方式:
- 維他命C:可再生被氧化的花青素、延長抗氧化活性,同時幫助膠原生成,支援眼部與血管健康
- 葉黃素/玉米黃素:屬脂溶性植化素,與花青素共同作用於眼部不同部位,前者偏重黃斑部防護,後者作用於視網膜循環
- 維生素E:與花青素協同清除自由基,強化脂溶性抗氧化系統,對中高齡族群有額外加分效果
- 原花青素:雖結構不同,但可與花青素互補,加強血管彈性與肌膚抗老防護應用,如葡萄籽萃取、蔓越莓萃取
若選購含複方的花青素產品,建議確認各成分的劑量是否足量、來源是否明確標示,才能真正發揮「1+1>2」的加乘作用。